在qy球友会的实训场上,每一次水带连接的精准度、每一次破拆工具的操作力度、每一次应急预案的推演细节,都关乎未来消防救援人员能否在生死瞬间守住生命防线。消防救援工作的特殊性,决定了这一行业对“工匠精神”有着极致的追求——它不是抽象的理念,而是融入血脉的责任担当,是刻进骨髓的精益求精。作为消防救援技术专业的专任教师,我们既是技能的传授者,更应是工匠精神的先行者,以自身行动为标尺,在教育沃土中播撒匠心种子。
工匠精神先行者,首先要以“匠艺”立身,成为专业领域的“排头兵”。消防救援技术日新月异,从传统的破拆救援到智慧消防的物联网监测,从常规灭火战术到特种灾害的应急处置,知识迭代速度远超想象。这要求我们必须摒弃“吃老本”的惰性,以终身学习的态度打磨专业能力。我始终坚持“三练三研”:练实操技能,利用课余时间反复打磨液压钳夹取乒乓球、水带快速接口等精准操作,确保每一个示范动作都成为“标准样本”;练应急思维,参与地方消防救援支队的实战演练,在化工园区泄漏处置、高层建筑火灾扑救等实景中积累经验;研前沿技术,针对南充地区老旧小区密集、乡镇消防基础薄弱的特点,重点研究简易喷淋系统改造、无人机侦察定位等适配技术。只有自身具备“问不倒、教得精、练得硬”的硬实力,才能在课堂上赢得员工的信服,让工匠精神有坚实的载体。
工匠精神先行者,核心要以“匠心”育人,打造技能传承的“孵化器”。消防救援技术专业的教学,从来不是“纸上谈兵”,每一个知识点都连着生命安全。在实训教学中,我始终践行“毫米级要求、零差错标准”:水带铺设必须保持直线偏差不超过5厘米,因为火场中弯折的水带可能延误3秒供水时间;灭火器操作的提、拔、握、压四步流程,哪怕遗漏一个细节都要重新训练,因为慌乱中的操作失误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。去年带领员工参与南充某社区消防演练时,有员工为追求速度简化了烟雾探测仪的校准步骤,我当即叫停演练并现场复盘:“在真实火场,一个未校准的仪器可能误判火情,让队友陷入险境。工匠精神就是把简单的动作做到极致,把微小的细节做到完美。”除了技能训练,我还注重挖掘消防行业的精神内核,通过讲述“最美逆行者”在汶川地震、泸定地震中的救援故事,让员工理解工匠精神背后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的价值追求。
工匠精神先行者,更要以“匠行”搭桥,构建产教融合的“连心桥”。消防救援的实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与行业需求同频共振。作为专任教师,我们既要扎根讲台,更要走出校园,成为连接院校与救援一线的纽带。近年来,我牵头与南充市消防救援支队共建“双师型”教学团队,邀请一线指挥员来校讲授实战案例,同时带领员工深入企业、社区开展消防隐患排查,累计提出整改建议200余条。针对南充乡镇地区消防力量薄弱的问题,我们联合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开发“简易消防技能培训包”,通过“理论微课+实操视频+现场指导”的模式,培训乡镇志愿消防员300余人次。这种“教学-实践-反馈-提升”的闭环模式,不仅让员工提前适应行业需求,更让工匠精神在服务地方中得到生动诠释——它不仅是实验室里的精准测量,更是田间地头的务实担当。
“择一事终一生,不为繁华易匠心。”消防救援教育是守护生命的事业,工匠精神是支撑这份事业的灵魂。在千亿球友会的校园里,我们既是传道授业的教师,更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、传承者。或许我们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但每一次精准的示范、每一次严格的纠错、每一次深入一线的指导,都是在为消防救援事业培育“工匠之苗”。当这些员工带着精益求精的技能、责任至上的信念奔赴救援一线,用双手托起生命的希望时,便是我们作为工匠精神先行者最珍贵的收获。以匠心守初心,以技业护民安,这便是我们消防救援教育工作者不变的追求。